心廣體胖 心中坦然,身体舒泰。《礼记·大学》:“富润屋,德润身,心广体胖,故君子必诚其意。” 朱熹 集注:“心无愧怍,则广大宽平,而体常舒泰。” 所謂 所说的,用于复说、引证等。《诗·秦风·蒹葭》:“所谓伊人,在水一方。”《礼记·大学》:“欲脩其身者,先诚其意……所谓诚其意者,毋自欺也。” 聽而不聞 《礼记·大学》:“心不在焉,视而不见,听而不闻,食而不知其味。”后以“听而不闻”谓听了与没听见一样,形容不重视或漠不关心。 止於至善 谓处于最完美的境界。《礼记·大学》: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於至善。” 郑玄 注:“止,犹自处也。” 孔颖达 疏:“在止於至善者,言大学之道,在止处於至善之行。” 陈澔 集说:“止者,必至於是而不迁之意。至善,则事理当然之极也。” 明命 圣明的命令。《礼记·大学》:“《太甲》:‘顾諟天之明命。’《帝典》曰:‘克明峻德。’皆自明也。” 忿懥 亦作“ 忿疐 ”。亦作“ 忿懫 ”。发怒。《礼记·大学》:“所谓脩身在正其心者,身有所忿懥,则不得其正。” 郑玄 注:“懥,怒貌也。或作懫,或为疐。” 格物致知 谓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。为 中国 古代认识论的重要命题之一。语出《礼记·大学》:“欲诚其意者,先致其知,致知在格物。” 郑玄 注:“格,来也;物犹事也。其知於善深,则来善物;其知於恶深,则来恶物;言事缘人所好来也,此致或为至。”《朱子语类》卷十四:“格物致知,便是要知得分明;诚意、正心、修身,便是要行得分明。若是格物致知有所未尽,便是知得这明德未分明。” 明 王守仁 《传习录》卷上:“《大学》工夫即是明明德,明明德只是箇诚意,诚意的工夫只是格物致知,若以诚意为主去用格物致知,即工夫始有下落,即为善去恶,无非是诚意的事。” 誠意 使心志真诚。语出《礼记·大学》:“欲正其心者,先诚其意。” 揜著 掩盖自己的坏处显示自己的好处。语出《礼记·大学》:“小人閒居为不善,无所不至,见君子而后厌然,揜其不善而著其善。” 至善 儒家谓人的道德修养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。《礼记·大学》: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於至善。” 朱熹 集注:“言明明德,亲民,皆当至於至善之地而不迁,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,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。” 緡蠻 鸟鸣声。《礼记·大学》:“《诗》云:‘緡蛮黄鸟,止于丘隅。’” 陆德明 释文:“‘緡蛮’音緜,一音亡巾反。《毛诗》作緜,传云:‘緜蛮,小鸟貌。’”按,“緜蛮黄鸟”,见《诗·小雅·绵蛮》。 宋 孙奕 《履斋示儿编·字说·字异而义同》:“《诗》‘绵蛮黄鸟’,《大学》作‘緡蛮’。” 知止 谓志在达到至善的境地。语本《礼记·大学》:“大学之道……在止於至善。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。” 朱熹 集注:“止者,所当止之地,即至善之所在也。知之,则志有定向。” 修身 陶冶身心,涵养德性。儒家以修身为教育八条目之一。 参阅《礼记·大学》。 發財 获得大量财物。《礼记·大学》:“仁者以财发身,不仁者以身发财。” 郑玄 注:“发,起也。言仁人有财则务於施与以起身成其令名,不仁之人有身贪於聚敛以起财务成富。” 發身 成名;起家。《礼记·大学》:“仁者以财发身,不仁者以身发财。” 郑玄 注:“发,起也。言仁人有财则务於施与,以起身成其令名。” 大倫 犹大端。大原则。《礼记·学记》:“大学始教,皮弁祭菜,示敬道也;宵雅肄三,官其始也;入学鼓篋,孙其业也;夏楚二物,收其威也;未卜禘不视学,游其志也;时观而弗语,存其心也;幼者听而弗问,学不躐等也。此七者,教之大伦也。” 悖入悖出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物,也会被别人用不正当的手段拿走;胡乱弄来的钱又胡乱花掉(语本《礼记·大学》‘货悖而入者,亦悖而出’)。 十目所視,十手所指 谓人的言行总是处在众人的监察之下,如有不善,无法掩盖。《礼记·大学》:“十目所视,十手所指,其严乎……故君子必诚其意。”亦省作“ 十目所视 ”。 十手爭指 谓人如有不善,众人则争相指责。语本《礼记·大学》:“十目所视,十手所指,其严乎!” 暉光日新 《易·繫辞上》:“日新之谓盛德。”《礼记·大学》:“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。”《孟子·尽心下》:“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。”后因以“暉光日新”谓进德修业不懈,日日更新。 本末 树木的根和梢,比喻事物的根源和结局,原委。《礼记·学记》:“物有本末,事有终始。” 無所不用其極 谓无处不用尽心力。《礼记·大学》:“《诗》曰:‘ 周 虽旧邦,其命惟新。’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。” 郑玄 注:“君子日新其德,常尽心力,不有餘也。” 老老 以敬老之道侍奉老人。《礼记·大学》:“上老老而民兴孝,上长长而民兴弟。” 郑玄 注:“老老,长长,谓尊老敬长也。” 治國 治理国家政务。《礼记·大学》:“治国在齐其家。” 心不在焉 心思不在这里。形容思想不集中。《礼记·大学》:“心不在焉,视而不见,听而不闻,食而不知其味。” 驕泰 骄恣放纵。《礼记·大学》:“是故君子有大道,必忠信以得之,骄泰以失之。” 厭然 闭藏貌。《礼记·大学》:“小人閒居为不善,无所不至,见君子而后厌然,揜其不善而著其善。” 孔颖达 疏:“厌然,闭藏其不善之事。” 恂慄 恐惧战慄。《礼记·大学》:“瑟兮僴兮者,恂慄也。” 郑玄 注:“恂字或作峻……言其容貌严栗也。” 朱熹 集注:“恂慄,战惧也。” 致知 儒家哲学用语。语出《礼记·大学》:“致知在格物。”历代儒家学者对此有不同解释。 汉 郑玄 认为“致知”是使人“知善恶吉凶之所终始”; 宋 朱熹 认为“致,推极也;知,犹识也。推极吾之知识,欲其所知无不尽也”。 明 王守仁 则认为“致知”即“致吾心之良知”。参见“ 致良知 ”。 正心誠意 儒家提倡的一种内心道德修养。谓使心术正,意念诚。语出《礼记·大学》:“欲正其心者,先诚其意;欲诚其意者,先致其知;致知在格物”。 格物 推究事物之理。《礼记·大学》:“致知在格物,物格而后知至。” 終始 从开头到结局;事物发生演变的全过程。《礼记·大学》:“物有本末,事有终始,知所先后,则近道矣。” 汉 杨恽 《报孙会宗书》:“然窃恨足下不深惟其终始,而猥随俗之毁誉也。” 生衆食寡 生产的多,消费的少。语本《礼记·大学》:“生财有大道,生之者众,食之者寡,为之者疾,用之者舒,则财恒足矣。” 絜矩 絜,度量;矩,画方形的用具,引申为法度。儒家以絜矩来象征道德上的规范。《礼记·大学》:“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,上老老而民兴孝,上长长而民兴弟,上恤孤而民不倍,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。” 郑玄 注:“絜,犹结也,挈也;矩,法也。君子有挈法之道,谓当执而行之,动作不失之。” 朱熹 集注:“絜,度也。矩,所以为方也……君子必当因其所同,推以度物,使彼我之间,各得分愿,则上下四方,均齐方正,而天下平矣。” 亡人 逃亡者;流亡者。《礼记·大学》:“ 舅犯 曰:‘亡人无以为宝,仁亲以为宝。’” 郑玄 注:“亡人谓 文公 也。时辟 驪姬 之谗,亡在 翟 。” 畏敬 尊敬;敬重。《礼记·大学》:“﹝人﹞之其所畏敬而辟焉……之其所敖惰而辟焉,故好而知其恶、恶而知其美者,天下鲜矣。” 峻命 大命。指天帝或帝王的命令。《礼记·大学》:“《诗》云:‘ 殷 之未丧师,克配上帝,仪监於 殷 ,峻命不易。’” 郑玄 注:“天之大命,得之诚不易。”按,峻,《诗·大雅·文王》今作“骏”。 上庠 古代的大学。《礼记·王制》:“ 有虞氏 养国老於上庠,养庶老於下庠。” 郑玄 注:“上庠,右学,大学也。” 放流 流放,放逐。《礼记·大学》:“唯仁人放流之,迸诸四夷,不与同中国。” 郑玄 注:“放去恶人媢嫉之类者,独仁人能之,如 舜 放四罪而天下咸服。” 潤屋 使居室华丽生辉。《礼记·大学》:“富润屋,德润身。” 潤屋 使居室华丽生辉。《礼记·大学》:“富润屋,德润身。” 視而不見,聽而不聞 看见了同没有看见一样,听见了同没有听见一样。形容不重视,不注意。《礼记·大学》:“心不在焉,视而不见,听而不闻,食而不知其味。” 日新 日日更新。《易·繫辞上》:“富有之谓大业,日新之谓盛德。” 孔颖达 疏:“其德日日增新。”《礼记·大学》:“ 汤 之盘铭曰:‘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。’” 生財 增加财富;发财。《礼记·大学》:“生财有大道,生之者众,食之者寡,为之者疾,用之者舒,则财恒足矣。” 卽物窮理 程 朱 理学的主要范畴之一。谓“理”在物先,事事物物皆是“理”的表现,要依据具体事物穷究其“理”。《礼记·大学》“致知在格物” 宋 朱熹 集注:“閒尝窃取 程子 之意以补之曰:‘所谓致知在格物者,言欲致吾之知,在即物而穷其理也。’” 峻德 大德。高尚的品德。《礼记·大学》:“《帝典》曰:‘克明峻德。’” 郑玄 注:“峻,大也。”按,《书·尧典》作“克明俊德”。 伐冰之家 伐冰,凿取冰块。古代唯有卿大夫以上的贵族丧祭得以用冰,因以“伐冰之家”称达官贵族。《礼记·大学》:“伐冰之家,不畜牛羊。” 郑玄 注:“卿大夫以上丧祭用冰。” 惡臭 污秽发臭之物;令人难耐的臭气。《周礼·天官·宫人》:“宫人掌王之六寝之脩,为其井匽,除其不蠲,去其恶臭。”《礼记·大学》:“所谓诚其意者,毋自欺也。如恶恶臭,如好好色。” 長長 敬重长上。《礼记·大学》:“上老老而民兴孝,上长长而民兴弟。” 郑玄 注:“老老、长长,谓尊老敬长也。” 自謙 自足;心安理得。《礼记·大学》:“所谓诚其意者,毋自欺也。如恶恶臭,如好好色,此之谓自谦。” 朱熹 集注:“谦读为慊。慊,快也,足也……以自快足於己也。” 湯盤 《礼记·大学》:“ 汤 之盘铭曰:‘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。’” 孔颖达 疏:“ 汤 之盘铭者, 汤 沐浴之盘而刻铭为戒。必於沐浴之者,戒之甚也。”后以“汤盘”为自警之典。 修齊治平 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的省称。语本《礼记·大学》:“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,先治其国;欲治其国者,先齐其家,欲齐其家者,先修其身。”后泛指伦理哲学和政治理论。 親愛 亲近喜爱。《礼记·大学》:“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。” 養子 生育子女。《礼记·大学》:“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。” 無情 虚伪不实。《礼记·大学》:“无情者,不得尽其辞。” 指目 手指而目视之。语本《礼记·大学》:“ 曾子 曰:‘十目所视,十手所指,其严乎!’”后以“指目”谓众所注视或从所指责。 此以 犹是以,因此。《礼记·大学》:“《诗》云:‘於戏,前王不忘。’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,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,此以没世不忘也。” 僨事 败事。《礼记·大学》:“一家仁,一国兴仁;一家让,一国兴让;一人贪戾,一国作乱,其机如此。此谓一言僨事,一人定国。” 郑玄 注:“僨,犹覆败也。” 貪戾 犹贪利。《礼记·大学》:“一人贪戾,一国作乱。” 郑玄 注:“戾之言利也。” 聚斂 搜刮财货。《礼记·大学》:“百乘之家,不畜聚敛之臣,与其有聚敛之臣,寧有盗臣。” 肺肝 比喻内心。《礼记·大学》:“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。” 賤惡 轻视厌恶。《礼记·大学》:“所谓齐其家在脩其身者,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,之其所贱恶而辟焉。” 愼獨 在独处中谨慎不苟。语出《礼记·大学》:“此谓诚於中,形於外,故君子必慎其独也。” 岑蔚 草木深茂;深茂的草木丛。《礼记·大学》“《诗》云:緡蛮黄鸟,止於丘隅” 汉 郑玄 注:“鸟择岑蔚安閒而止处之耳。” 推極 推求穷究。 《礼记·大学》“致知在格物” 宋 朱熹 集注:“致,推极也;知,犹知识也。推极吾之知识,欲其所知无不尽也。” 菑害 亦作“葘害”。灾害。《礼记·大学》:“小人之使为国家,菑害并至。虽有善者,亦无如之何矣。” 恤孤 存恤孤弱的人。《礼记·大学》:“上老老而民兴孝,上长长而民兴弟,上恤孤而民不倍。” 孔颖达 疏:“孤弱之人,人所遗弃。在上君长若能忧恤孤弱不遗,则下民学之,不相弃倍。” 盜臣 谓盗窃府库财物的官吏。《礼记·大学》:“百乘之家,不畜聚敛之臣,与其有聚敛之臣,寧有盗臣。” 郑玄 注:“国家利义不利财。盗臣损财耳,聚敛之臣乃损义。” 敖惰 傲慢怠惰。《礼记·大学》:“所谓齐其家在脩其身者,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……之其所敖惰而辟焉。” 明 黄绾 《明道编》卷一:“於此皆得其正,则亲爱、贱恶、畏敬、哀矜、敖惰五者皆无偏辟。” 百乘 兵车一百辆。《礼记·大学》:“百乘之家,不蓄聚歛之臣。” 知至 谓尽知。《礼记·大学》:“物格而后知至,知至而后意诚。” 朱熹 集注:“知至者,吾心之所知无不尽也。” 有土 有土地;有封地。《礼记·大学》:“有德此有人,有人此有土。” 雞豚 指平民之家的微贱琐事。语出《礼记·大学》:“畜马乘,不察於鸡豚;伐冰之家,不畜牛羊。” 郑玄 注:“畜马乘,谓以士初试为大夫也。伐冰之家,卿大夫以上……鸡豚牛羊,民之所畜养以为利者也。” 自欺 自己欺骗自己。《礼记·大学》:“所谓诚其意者,毋自欺也。” 物格 谓事理得到穷究。《礼记·大学》:“致知在格物,物格而后知至。” 朱熹 集注:“物格者,物理之极处无不到也。” 齊家 治家。语出《礼记·大学》:“欲齐其家者,先修其身。” 一家 指一人。《礼记·大学》:“一家仁,一国兴仁;一家让,一国兴让;一人贪戾,一国作乱。” 郑玄 注:“一家、一人,谓人君也。” 嚴栗 严肃而使人敬畏。《礼记·大学》“瑟兮僴兮者,恂慄也” 汉 郑玄 注:“恂字或作峻……言其容貌严栗也。” 登戾 同“ 登来 ”。 《礼记·大学》“一人贪戾,一国作乱” 汉 郑玄 注:“戾之言利也。《春秋传》曰:‘登戾之。’” 孔颖达 疏:“云‘《春秋传》曰登戾之’者,此 隐 五年《公羊传》文……《公羊传》为‘登来’, 郑 所引《公羊》本为‘登戾之’。以来为戾,与《公羊》本不同也。 郑 意以戾为贪戾,故引以证经之贪戾也。” 拂性 谓违反人的本性或本意。语本《礼记·大学》:“好人之所恶,恶人之所好,是谓拂人之性,菑必逮夫身。” 赫咺 亦作“ 赫烜 ”。亦作“ 赫喧 ”。亦作“ 赫諠 ”。显赫貌。《诗·卫风·淇奥》:“瑟兮僴兮,赫兮咺兮。有匪君子,终不可諼兮。” 毛 传:“赫,有明德赫赫然。咺,威仪容止宣著也。”《礼记·大学》:“赫兮喧兮者,威仪也。” 朱熹 集注:“赫喧,宣著盛大之貌。” 美士 形体美或才德好的士人。《礼记·大学》“人之彦圣,其心好之” 汉 郑玄 注:“美士为彦。” 帝典 指《尚书》中的《尧典》、《舜典》篇。《礼记·大学》:“《帝典》曰‘克明峻德’。” 郑玄 注:“《帝典》,亦《尚书》篇名也。” 盤銘 古代刻在盥洗盘器上的劝戒文辞。《礼记·大学》:“ 汤 之盘铭曰:‘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。’” 郑玄 注:“盘铭,刻戒於盘也。” 孔颖达 疏:“ 汤 沐浴之盘,而刻铭为戒,必於沐浴之盘者,戒之甚也。” 先後 前后。《礼记·大学》:“物有本末,事有终始,知所先后,则近道矣。” 馬乘 四匹马。《礼记·大学》:“ 孟献子 曰:‘畜马乘,不察于鸡豚。’” 滑澤 《礼记·大学》“如切如磋者,道学也;如琢如磨者,自脩也。” 宋 朱熹 集注:“磋以鑢鐋,磨以沙石,皆治物使其滑泽也。” 厭然 和悦貌。《礼记·大学》:“小人閒居为不善,无所不至,见君子而后厌然,揜其不善而著其善。” 孔颖达 疏:“厌然,闭藏其不善之事。” 德本財末 谓治国平天下,德为根本,财由德致,故理财为末。语本《礼记·大学》:“德者,本也;财者,末也。” 孔颖达 疏:“德能致财,财由德有,故德为本财为末也。” 讀爲 古代注音兼释义用语。用以表示古书中的假借字。《礼记·大学》“此之谓自谦” 汉 郑玄 注:“谦读为慊,慊之言厌也。” 正心 谓使人心归向于正。语出《礼记·大学》:“欲脩其身者,先正其心;欲正其心者,先诚其意”。 潛玩 深入玩味。《礼记·大学》“此谓治国在齐其家” 宋 朱熹 集注:“其意味深长,最宜潜玩。” 壹是 一概,一律。《礼记·大学》:“自天子以至於庶人,壹是皆以脩身为本,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。” 朱熹 集注:“壹是,一切也。” 心正 心意纯正不偏。《礼记·大学》:“意诚而后心正,心正而后身脩。”